書寶二手書店

書寶二手書店店鋪實名驗證

Y1352967289粉絲數1515825分鐘前上線

正評 100% (99008)

超人氣賣家

出貨速度 1~2 未出貨率 0%加入時間 2005/08/06

正評

100%

總評價 99008
出貨速度

1~2

優於全站平均

未出貨率

0%

優於全站平均

店鋪

【書寶二手書T1/漫畫書_B9J】內觀日本:日本精神的真實與脈動_小泉八雲, 蔡旻峻

競標

競標已結束2024/05/27 09:49:00

結標價格
$149
0 次出價 / 消費滿 $100,可獲得超贈點 1 點
出價增額
20
得標者
數量
1
運費活動
  • 運費抵用券7-ELEVEN 滿99元運費折抵31元

付款方式
  • 現金付款
  • 信用卡付款
  • 7-ELEVEN取貨付款

現金付款

  • Yahoo奇摩輕鬆付現金接受付款方式:ATM轉帳 / Famiport / 輕鬆付帳戶餘額

ATM 提供5家銀行:合作金庫、華南銀行、台灣銀行、國泰世華、中國信託,以上5家同行轉帳,免轉帳手續費。

信用卡分期

分期數每期金額分期銀行

1. 除不盡餘數於第一期收款,此表僅提供試算參考,實際需支付金額以實際結帳金額為主。
2. 競標商品將以「目前最高出價」試算參考值。

7-ELEVEN取貨付款

Yahoo奇摩輕鬆付
運費
  • 7-ELEVEN取貨付款單件運費$60、消費滿$29999免運費

    • 單件運費$60
    • 滿2件,運費$60
    • 消費滿$29999免運費
  • 宅配/貨運單件運費$120、消費滿$29999免運費

    • 單件運費$120
    • 滿2件,運費$120
    • 消費滿$29999免運費
  • 離島配送單件運費$120、消費滿$29999免運費

    • 單件運費$120
    • 滿2件,運費$120
    • 消費滿$29999免運費
商品狀況
二手品
所在地區
台北市
商品編號
101551197165
輕鬆付 價金保管新登場
輕鬆付 價金保管新登場

輕鬆付提供價金保管,交易更安心!

商品資訊

分級
普級

以下書況,主觀上皆可閱讀,若收到後不滿意,『都可退書退款』。

書況補充說明: B 自然泛黃書斑、髒污。


【購買須知】

(1)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,請參書況說明。

(2)『賣場標題、內容簡介』為出版社原本資料,若有疑問請留言,但人力有限,恕不提供大量詢問。

(3)『附件或贈品』,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,請都以『沒有附件,沒有贈品』為參考。

(4)訂單完成即『無法加購、修改、合併』,請確認品項、優惠後,再下訂結帳。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。

(5)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,下訂即刪除該品項,故『取消』後無法重新訂購,須等系統安排『2個月後』重新上架。

(6)收到書籍後,若不滿意,或有缺漏,『都可退書退款』。



[商品主貨號] U102443718

[ISBN-13碼] 9789869457217

[ISBN] 9869457215

[作者] 小泉八雲, 蔡旻峻

[出版社] 八旗文化

[出版日期] 2017/03/29

[裝訂/規格] 平裝 / 336頁 / 13 x 21 x 1.68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
[目錄]
編序

篇一?在火車站

「……小朋友,他就是四年前殺害你父親的人。那時你還在媽媽肚子裡。現在你之所以沒有疼愛你的爸爸,全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。看著他──好好地看著他,小朋友!別害怕,是很痛苦沒錯,但這是你的責任。看著他!」

?

篇二?日本文化的真髓

日本的行旅者只要身上有一毛錢,天天都會上澡堂泡湯,就算沒錢也會洗冷水澡。他的行囊裡有梳子、牙籤、剃刀、牙刷等盥洗用具。他從不讓自己邋遢,一旦抵達目的地,他就能讓自己化為翩翩有禮的旅人,衣著即便樸素,模樣也能完美無瑕。

?

篇三?街頭歌手

一位提著三味線的婦人,她帶著一個年約七、八歲的男童,來到我家門前唱歌。她長相醜陋,而她天生的醜陋更因天花益發惡化。那男童則拿著一捆流行歌本。當她唱起歌來,聽眾便開始低聲啜泣。我無法理解歌詞,但我在心中感受得到她聲音中傳達出甜美及耐心──卻又悲戚地追尋著什麼。

?

篇四?旅行日記

在夜晚,日本家舍只會關上障子,使得外觀看起來就像盞大型紙燈籠──一盞在裡頭產生陰影變化,而非在外的神奇燈籠。若到了白天,障子上就只有從外面投射的陰影。每天隨著旭日東升,隨著光線變化而越過一片小巧花園時,那景象可說是完美無比。

?

篇五?阿彌陀的比丘尼

阿豐每天都為離家的丈夫,細心地準備盛在精美漆器裡的小點心。在拿走食物之前,她總會掀開湯碗上的蓋子,檢查是否還有水蒸氣附著。據說,若碗蓋上有水蒸氣,代表那位不在身邊的摯愛仍舊平安。但若沒有,則代表他已經死亡──

?

篇六?戰後雜感

這些玩意兒的巧妙顏色和外觀,讓沒見過的外國人都感到驚訝。繫線綁在魚頭,風從張開的魚嘴中灌入,不只使魚身膨脹成完美的形狀,也讓它隨風擺盪──忽上忽下,又轉又扭,就像隻活魚。在家中懸掛鯉魚旗象徵家中有男丁誕生,以及他們的兒子終能克服所有困難邁向成功之路。

?

篇七?阿春

阿春的成長,家庭占據了大部分,以一種傳統的、能養成世上前所未見之溫柔女子的方式。其倫理對舊時日本之外的其他社會而言,都太過文雅和美麗。她被教導絕不可顯露出嫉妒、悲痛或憤怒──即使身處在這三種情緒即將爆發的環境,她仍被期待要藉由純粹的可愛來撫平丈夫的過錯。

?

篇八?趨勢一瞥

通商港口的外人居留地與其身處的遠東形成強烈對比。在井然有序的醜陋街道上,我們可以發現另外半邊世界的暗示──就像西方的碎片神奇地飄洋過海:一點利物浦、一點馬賽、一點紐約、一點紐奧良。而商業大樓──與黯淡的日本商店相比顯得無邊無際──似乎述說著財力的威脅。

?

篇九?業力

那僧人伏在祭壇前祝禱,接著便匆忙離開寺院抵達車站,並跪倒在鐵軌正中央,此時開往神戶的列車正向他疾駛。而另一頭,那些崇拜他那驚人美貌的女子正尖叫地看著這一幕,在燈籠的光照中,他所有殘存的可憐塵緣,均沾染在鐵軌上。

?

篇十?保守主義者

雖然受到家人反對,這位年輕武士還是決心改信基督教。這是大膽的一步,但幼時的訓練給了他堅定之心,而即使雙親為此感到悲傷,他也心意已決。這代表他不再擁有繼承權,且藐視故友,喪失武士身分,更會造成赤貧。然而,他的武士訓練教導他必須克己。他知道自己的信念,自己的義務是作為一位愛國者、真理探究者,且他毫不畏懼,也毫不後悔。

?

篇十一?微光中的佛

我上了二樓,來到一片有點昏黃之處,上頭的屋頂相當高,我同時發現自己正巧面對著眾神像。在這土藏的昏黃空間中,景象更加詭異:彷彿進入幽冥世界。陰暗的空間中充滿羅漢、菩薩、佛祖,及比它們還古老的神像;它們並非如寺院般按照階級排序,而是雜亂地隨意擺放著,宛如沉默的恐慌。

?

篇十二?前世觀念

從人們隨著四季遷移,或甚至比人類出現還早的時代,這些情緒就留存至今──在平原或草原度過大半生的人,初次看見覆滿白雪的山峰時,會感受到超乎個人的情感;內陸居民第一次凝望大海,並聽見如雷般的海濤時也是如此。看見驚人風景時,總帶著敬畏的欣喜之情;或者熱帶夕陽餘暉下,交纏著難以言喻憂鬱的讚嘆之心,都無法藉由個人經驗解釋。

?

篇十三?霍亂流行

我看見一群送至醫院的霍亂患者──即使家人又哭又鬧的,他們還是被迫隔離。火葬一具孩子的遺體只要四十四錢,我鄰居的兒子幾天前剛送去火化。而根據民間信仰,這個孩子正在賽之河原玩著鬼魅般的小石頭──也許他正懷疑著這些石頭為何沒有影子。

?

篇十四?關於祖先崇拜的二三事

神道信仰要如何與現代科學知識並存?一個贏得科學專家地位的人,怎能依舊在家擺放神桌,或在鎮守明神前鞠躬行禮?在信仰消逝後所保留的形式之外,這是否有更深的含意?這是否肯定了若隨著更高一層的教育,神道即使變得拘於禮節,最終也不復存在?

?

篇十五?君子

君子有和其他藝伎不同的高雅血統。在她尚未取花名之前,她原名「??」。此名的漢字可作愛情的「愛」,也可作哀傷的「哀」。而這名為「愛」的故事,既帶著哀也帶著愛。

?

[內容簡介] (出版商制式文字,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, 請都以『沒有附件、沒有贈品』為參考。)

一位百年前的西方人──

穿越外在、深入日式精神境地,述說著交織時空的物語。

十五篇隨筆──

在歷史與現代、東方與西方的交界上,呈現對日本心性最精闢的觀點。

「在春櫻滿開時,在知了來去間,在秋葉簇紅處,在雪地幽美裡,在雲海蜃影中,日本人看見古老寓言裡的永恆意義。甚至在他們的災禍中,火災、洪水、地震、疾病,他們依舊領悟到永恆的寂滅之理。」

小泉八雲生於希臘,十九世紀末因緣際會到日本生活。旅居多年後,深愛著當地風土民情的他,將自己的體悟以文字呈現給世人。

十九世紀末,全面西化發展的日本,其濃烈的內在生活也發生了變化。獨特的觀察,寫出即將產生劇烈火花的兩個平行宇宙──從基督教到日本武士道,從工業巨塔到日式樓房。小泉八雲看見日本最固執、卻也最深層的那一面。

《心》集結的十五篇短文隨筆,描述的不僅是發人省思的故事、洞察,還是構築民族心性的元素。他以最細膩深刻的方式,探究日式精神;所引出優雅動人之篇章,皆值得細思品味。
小泉八雲(1850-1904)

原名赫恩(Patrick Lafcadio Hearn),出生希臘愛奧尼亞群島,父親為英國派駐當地的愛爾蘭軍官,母親則是希臘人。他年輕時曾漂泊歐洲及美洲各地,四十歲時受《哈潑》雜誌派往日本採訪,陸續在松江、熊本和神戶生活,最後落腳東京。赫恩對迥異於西方的日本風土及文化甚為喜愛,因此於一八九六年歸化日本籍,同時改名小泉八雲,並於東京帝國大學任教。

曾任記者的小泉八雲精通多種語言,擅於觀察,且熟諳東西文化。由於十九世紀末的西方大眾對日本所知不深,他以英文撰寫、關於日本文化的多部著作,便扮演起西方世界認識日本文化的重要橋梁。

蔡旻峻

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,曾任職出版通路、雜誌企劃、書籍企劃、翻譯,現為專職書籍編輯。
編序

篇一?在火車站

「……小朋友,他就是四年前殺害你父親的人。那時你還在媽媽肚子裡。現在你之所以沒有疼愛你的爸爸,全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。看著他──好好地看著他,小朋友!別害怕,是很痛苦沒錯,但這是你的責任。看著他!」篇二?日本文化的真髓

日本的行旅者只要身上有一毛錢,天天都會上澡堂泡湯,就算沒錢也會洗冷水澡。他的行囊裡有梳子、牙籤、剃刀、牙刷等盥洗用具。他從不讓自己邋遢,一旦抵達目的地,他就能讓自己化為翩翩有禮的旅人,衣著即便樸素,模樣也能完美無瑕。篇三?街頭歌手

一位提著三味線的婦人,她帶著一個年約七、八歲的男童,來到我家門前唱歌。她長相醜陋,而她天生的醜陋更因天花益發惡化。那男童則拿著一捆流行歌本。當她唱起歌來,聽眾便開始低聲啜泣。我無法理解歌詞,但我在心中感受得到她聲音中傳達出甜美及耐心──卻又悲戚地追尋著什麼。篇四?旅行日記

在夜晚,日本家舍只會關上障子,使得外觀看起來就像盞大型紙燈籠──一盞在裡頭產生陰影變化,而非在外的神奇燈籠。若到了白天,障子上就只有從外面投射的陰影。每天隨著旭日東升,隨著光線變化而越過一片小巧花園時,那景象可說是完美無比。篇五?阿彌陀的比丘尼

阿豐每天都為離家的丈夫,細心地準備盛在精美漆器裡的小點心。在拿走食物之前,她總會掀開湯碗上的蓋子,檢查是否還有水蒸氣附著。據說,若碗蓋上有水蒸氣,代表那位不在身邊的摯愛仍舊平安。但若沒有,則代表他已經死亡──篇六?戰後雜感

這些玩意兒的巧妙顏色和外觀,讓沒見過的外國人都感到驚訝。繫線綁在魚頭,風從張開的魚嘴中灌入,不只使魚身膨脹成完美的形狀,也讓它隨風擺盪──忽上忽下,又轉又扭,就像隻活魚。在家中懸掛鯉魚旗象徵家中有男丁誕生,以及他們的兒子終能克服所有困難邁向成功之路。篇七?阿春

阿春的成長,家庭占據了大部分,以一種傳統的、能養成世上前所未見之溫柔女子的方式。其倫理對舊時日本之外的其他社會而言,都太過文雅和美麗。她被教導絕不可顯露出嫉妒、悲痛或憤怒──即使身處在這三種情緒即將爆發的環境,她仍被期待要藉由純粹的可愛來撫平丈夫的過錯。篇八?趨勢一瞥

通商港口的外人居留地與其身處的遠東形成強烈對比。在井然有序的醜陋街道上,我們可以發現另外半邊世界的暗示──就像西方的碎片神奇地飄洋過海:一點利物浦、一點馬賽、一點紐約、一點紐奧良。而商業大樓──與黯淡的日本商店相比顯得無邊無際──似乎述說著財力的威脅。篇九?業力

那僧人伏在祭壇前祝禱,接著便匆忙離開寺院抵達車站,並跪倒在鐵軌正中央,此時開往神戶的列車正向他疾駛。而另一頭,那些崇拜他那驚人美貌的女子正尖叫地看著這一幕,在燈籠的光照中,他所有殘存的可憐塵緣,均沾染在鐵軌上。篇十?保守主義者

雖然受到家人反對,這位年輕武士還是決心改信基督教。這是大膽的一步,但幼時的訓練給了他堅定之心,而即使雙親為此感到悲傷,他也心意已決。這代表他不再擁有繼承權,且藐視故友,喪失武士身分,更會造成赤貧。然而,他的武士訓練教導他必須克己。他知道自己的信念,自己的義務是作為一位愛國者、真理探究者,且他毫不畏懼,也毫不後悔。篇十一?微光中的佛

我上了二樓,來到一片有點昏黃之處,上頭的屋頂相當高,我同時發現自己正巧面對著眾神像。在這土藏的昏黃空間中,景象更加詭異:彷彿進入幽冥世界。陰暗的空間中充滿羅漢、菩薩、佛祖,及比它們還古老的神像;它們並非如寺院般按照階級排序,而是雜亂地隨意擺放著,宛如沉默的恐慌。篇十二?前世觀念

從人們隨著四季遷移,或甚至比人類出現還早的時代,這些情緒就留存至今──在平原或草原度過大半生的人,初次看見覆滿白雪的山峰時,會感受到超乎個人的情感;內陸居民第一次凝望大海,並聽見如雷般的海濤時也是如此。看見驚人風景時,總帶著敬畏的欣喜之情;或者熱帶夕陽餘暉下,交纏著難以言喻憂鬱的讚嘆之心,都無法藉由個人經驗解釋。篇十三?霍亂流行

我看見一群送至醫院的霍亂患者──即使家人又哭又鬧的,他們還是被迫隔離。火葬一具孩子的遺體只要四十四錢,我鄰居的兒子幾天前剛送去火化。而根據民間信仰,這個孩子正在賽之河原玩著鬼魅般的小石頭──也許他正懷疑著這些石頭為何沒有影子。篇十四?關於祖先崇拜的二三事

神道信仰要如何與現代科學知識並存?一個贏得科學專家地位的人,怎能依舊在家擺放神桌,或在鎮守明神前鞠躬行禮?在信仰消逝後所保留的形式之外,這是否有更深的含意?這是否肯定了若隨著更高一層的教育,神道即使變得拘於禮節,最終也不復存在?篇十五?君子

君子有和其他藝伎不同的高雅血統。在她尚未取花名之前,她原名「??」。此名的漢字可作愛情的「愛」,也可作哀傷的「哀」。而這名為「愛」的故事,既帶著哀也帶著愛。
編序

小泉八雲,原名帕特里克‧拉夫卡迪奧‧赫恩(Patrick Lafcadio Hearn)。他的父親是愛爾蘭裔軍醫,母親則是希臘人,兩人於一八五○年在希臘生下赫恩。待赫恩稍長,一家人便回愛爾蘭居住,然而安穩的日子並不長久。這對夫妻產生了許多摩擦,最後兩人離異,甚至不再探望孩子。於是僅七歲的赫恩被姨婆收養,孤獨地度過童年。

由於生活困頓,赫恩十九歲時獨自前往美國──這一待就是二十年。在這段時間,他從事過最底層的各種工作,也正是如此歷練,讓他一窺西方文明社會的不堪,也培養出敏銳的觀察力;他曾漂泊各地,看見時代中交錯的文明,拓展心思和眼界。五年之後,他輾轉成為新聞記者,開啟了與日本的緣分。

一八九○年,由於某次採訪機會,年屆四十的赫恩以特約撰稿者的身分抵達橫濱。原先只是為了工作的他隨即發現,眼下的島國是多麼與自身心性契合──他於是辭去工作,在日本定居下來。後來他經人介紹,得到了在島根縣擔任中學英語教師的機會。並在同年底,赫恩與同校的英語老師小泉節子成婚。

一八九六年,他正式歸化日本,改名為小泉八雲。小泉是取自妻子的姓氏,而「八雲」兩字則出自古老和歌;就在同年,他受東京帝國大學之邀,教授西洋文學。

一九○四年,就在著名的《怪談》出版將近半年後,小泉八雲因心臟衰竭,病逝東京住處。他在日本的十四年間,完成多部關於日本研究的著作──皆由英文寫成,為二十世紀初的西方世界揭開東洋的神秘面紗。直至現代,「社會觀察」儼然成為一股熱潮──媒體上隨時可見相關的專欄、評論,有人甚至以社會觀察家自居。如此並非是無病呻吟,而是藉由各種觀點的比較與闡述,潛移默化地推進著社會。自然而然,每個社會有其美好之處,但也同時有著無以名狀的醜惡。

小泉八雲身為異鄉人,因緣際會下遠渡重洋來到東方。此時的日本歷經明治維新的動盪,民心紛擾不安,戰爭則讓這神祕的國度沸騰似的,使它不為人知的特性,撥雲見日般地呈現在他眼前。對日本一見鍾情的他,在這些前提下,深刻體驗了當地生活。他看見了沒落的貴族,將自身浸淫在日本神道、武士道的古老情懷。他看見了破舊日本平房包藏的巨大能量,也看見了斑駁神像背後的昔日榮光。他受到這些意象不斷的刺激,無疑充實了內心,並從中獲得創作靈感泉源。

這些社會現象的觀察,在今日看來雖然稀鬆平常,在當時則充滿挑戰。

小泉八雲所處的時代動盪不安,在極端情況下不利於觀察工作;當時的思想相對保守,資訊也遠不如今日發達。因此,只有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才能確實掌握這些觀察。他時常以東西方的比較作為主題,小至交通方式,廣至宗教信仰──站在東西兩方的稜線上,試圖找出一個認知的平衡點。他追求真理的渴求,可從著作中略見一般。他套上和服,放下西方包袱,對於躲藏在狹窄巷弄的真理望眼欲穿;他行遍各處,讓自己眼界大開,進入日式精神那外人無法觸碰的地帶。

而最可貴的是,他並沒有因而摒棄西方文化。儘管有些人認為小泉八雲太強調日本的獨特性,甚至有過譽之嫌,但事實上,許多篇章中仍藏著他的許多困惑。他在日本的生活並非十分順遂。他知道日本人無情冷酷的一面,也明白如此日式唯美背後的壓抑。而對於薰陶自己前半生的西方文化,小泉八雲也保持相當正面的態度──在他看似批判西方文明的筆觸之下,有著無盡的關懷與憂心。由此我們能發現,日本文化並沒有破壞他素有的涵養,反而使之豐富。他所處的時間、空間,再加上他的個人特質,呈現出一種極度微妙的結合。

也因此,很少有西方人能像小泉八雲,對日本觀察的如此透徹,堪稱「最理解大和魂的異鄉人」。《內觀日本》之書名原文Kokoro,在日文中具有許多含意,漢字寫作「心」,但在不同意境下,也象徵著「精神」與「記憶」──也就是大和民族的靈魂。而為了使讀者穿越時空,體驗那些令他驚異的日本旅程,小泉八雲跳脫各種觀點、文體,並以細膩的文字將當時的景況定格在稿紙上。〈旅行日記〉、〈戰後雜感〉及〈趨勢一瞥〉是筆記形式的小品集,一篇篇彷彿陳舊的照片,抑或深刻的俳句;〈在火車站〉、〈街頭歌手〉中,他寫下發人深省的日本生活物語;也有像是〈阿彌陀的比丘尼〉、〈保守主義者〉等的短篇小說──日本一隅的前塵往事;而其中也收錄了如〈業力〉、〈前世觀念〉的文化觀點,有系統地論述形而上的日式精神。

這十五篇短文,透過小泉八雲微妙的視野,及精巧的文字描寫出動人的東方遐思。在此,強調的並非現象本身,而是日本的「心」、「精神」與「記憶」──就讓最理解大和魂的異鄉人,引領讀者一探日本精神的內貌。

篇壹?火車站前

明治二十六年 六月七日

昨日一封捎自福岡的電報上寫著,一個鋌而走險的重刑犯在當地被捕,今天會被移至熊本接受審判,而列車將於中午抵達。熊本的警察已前往福岡押解犯人。

四年前,一個壯碩的盜賊在相撲町夜闖空門,威脅並綑綁屋主,同時奪走許多值錢物品。警方抽絲剝繭之下,二十四小時內他便束手就擒──他甚至還來不及變賣贓物。但就在押送警局途中,那盜賊突然掙脫束縛,奪劍殺警後逃逸。直到上週都沒有這個盜賊的消息。

後來,一名熊本警探恰巧造訪福岡監獄,在眾囚犯之間他看見一張臉孔。他依稀記得四年前曾替這張臉拍過照片。

「那人是誰?」他詢問守衛。

「是個盜賊。」守衛回答道:「冊上登記的名字是草部。」

警探走近那盜賊,說道:「你不是草部。野村貞一,你因為謀殺罪被熊本警方通緝。」最後,那位重刑犯坦承一切。

我與一大群民眾想目睹列車抵達,在站前簇擁著。我原先預期會見識到群眾的怒氣,甚至擔心出現暴動。那名遭殺害的警察甚受村民喜愛,他的親友肯定也在人群中。熊本人可不是好惹的,我本以為會看見許多值勤員警,但我預期錯了。

列車在一如往常的嘈雜及匆忙景象中停下,旅客穿著木屐喀啦喀啦地快速走過;男童叫喊著,販售日文報紙及熊本檸檬水。人群在柵欄外等了將近五分鐘,隨後警官推著犯人現身門外。低著頭的人犯是個看似狂放的壯漢,雙手被綑綁在後。他和警衛佇立門前,群眾爭相目睹,但現場鴉雀無聲。隨後,警員喊著:

「杉原女士,杉原???,在嗎?」

「是!」一名站在我身旁、背著男童、個頭略小的女性答道。隨後在眾人催促下往前走。她是死者的遺孀,那背上男童也就是死者的遺腹子了。圍觀群眾在警察揮手下,朝後退了幾步,這才騰出一塊空地來。在那空間中,遺孀、男童和謀殺犯面對面站著。四周一片死寂。

這時,警察沒對著婦人,反而向男童開口。他的聲音雖小,卻清楚字字句句皆可聞:

「小朋友,這就是四年前殺害你父親的人。你那時尚未出生,還在媽媽肚子裡。你現在之所以沒有爸爸疼你,全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。看著他(此時警察用手抓著犯人的下巴,兇狠地逼著他抬頭面對)──小朋友,你好好看著他!別怕,沒錯,這很痛苦,但這是你的責任。看著他!」

越過母親的肩,男童瞪大雙眼直盯著犯人,彷彿十分驚嚇,接著開始嚎泣。淚水奪眶而出,但他仍持續乖乖地看著──看著──看著──直視那張畏怯的面容。

眾人此時彷彿停止呼吸。

我看見那犯人的五官開始扭曲;我看見他倏然跪倒在地,儘管腳上仍有腳鐐。他的臉撞向地面,帶著悔恨情緒、痛徹心扉地嘶吼著:

「請原諒我!原諒我!小朋友,請原諒我!我不是因為怨憤財殺了你爸爸,而是因為害怕,那時我只想逃跑。我的行為非常非常惡劣,對你犯下了難以言喻的大錯!如今我只能以死謝罪。我願意一死,我樂意一死!小朋友,大發慈悲,饒了我吧!」

那男童依舊隱隱哭泣。警察拎起顫抖著的犯人,啞然失聲的眾人紛紛往左右挪出了一條通道,讓兩人經過。接著,十分突然地,圍觀的群眾開始啜泣。當曬得黝黑的警官經過我面前時,我看到一幅過去從未見過的景象,這畫面或許我再也見不著。那是一位日本警察的淚水。

眾人散去,獨留我沉思著這不可思議的道德場景。這是一場堅定卻令人心生憐憫的審判,藉由顯示犯行後果的悲痛景象,迫使犯人認錯。這當中有人犯絕望的自責,只求在死前得到諒解,也有一群民眾(他們若是發怒,會是全帝國最危險的一群人)能完全理解、為之動容,且滿足於人犯的悔恨與羞恥,並透過對艱困生活及人性弱點的深刻體驗,抱持對罪行的深深悲痛之情,而非憤怒。

因為這帶有強烈的東方色彩,此事件最值得注意之處,在於悔恨的訴求是源自犯人的父愛之情,他對孩子的潛在關愛。這也是每位日本人靈魂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。

另外,有一個關於日本名盜石川五衛門的故事。五衛門曾在某次夜闖空門企圖殺人強盜時,被對他伸手微笑的嬰孩吸引,他開始和嬰孩玩了起來,徹底忘記原本的目的。

這並非教人難以置信的故事。每年警方記錄當中均可見罪犯對於孩童的憐憫之情。數月前,本地報紙曾刊載一起強盜殺人的滅門慘劇。有七人在睡夢中遭人殺害肢解,然而警方卻發現,有位男童毫髮無傷,獨自在一片血泊中哭泣。他們發現了一個明顯的事實,行凶者當時必然小心翼翼地不傷害那名男童。篇二?日本文化的真髓 (節選)一般而言,西方人建設是為了耐用,日本人則是為了當下。日本的日用品很少考量到耐用。草鞋在途中穿壞了就換雙新的,衣物也只是簡單縫合而成,洗過一次就脫線;旅店會提供投宿者新筷子,窗牆上的薄障子每兩年就得重新換紙,而榻榻米年年入秋時也得換新。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無數小事,不過是描繪這國家滿足於當下的幾個例子。

而一般日本住宅又有何殊異之處?某天早晨,我出門行經路口街角時,看見幾個人正在空地插上數根竹子。五個小時後,我在返家時看見空地上已出現兩層樓的骨架。隔天一早,更看見牆面已大致完成,那是一面以泥巴與枝條建成的牆。等到日落時分,房上屋瓦已完全鋪妥。再過一天,工人便已經鋪好房裡的榻榻米,室內牆壁也更已敷上灰泥。最後,這房子只花了五天便落成。當然,這是棟簡陋的房舍,若更精緻的建造則需更長時間。但日本城市大多是由像這樣的尋常住宅組成,屋舍價格就如其簡樸一樣低廉。

我已記不得何時曾聽過,中國式的屋頂曲線多少保留住了游牧帳棚的記憶。在我悵然忘卻這說法從何而來之後,它仍纏繞我心頭許久。後來,我在出雲初見出雲大社時,發現在它山形屋頂的末端和屋脊上有著十字突起的特殊構造。我忽然想起那篇被遺忘的文章,當中曾提到這新建築樣式的可能起源。但在建築傳統之外,還有更多日本事物暗示著大和民族祖先的游牧習性。無論何時何地,我們都看不見所謂的「堅固」。這種短暫性似乎標記在日本人生活裡幾乎所有的萬事萬物當中,但農人自古以來的穿著和農耕器具的外型則是少數例外。即使在相對短暫的歷史記載中,日本也已遷都逾六十次,而且當中絕大多數都已消失無蹤。我在此無意詳細論述,但或許每座日本城市在一個世代間便會重建,改頭換面。某些神社佛閣及少數城郭或許是例外,但一般而言,在人的短短一生中,日本城市的外觀就算不變,本質也會有所變化。火災、地震或其他災變都是肇因,但最主要在於房舍無法讓人長久安住。尋常百姓沒有祖傳的房舍,最親的地方不是出生地,而是下葬處。除了墓地及神社,少有地方能長存久居。

日本就連土地也瞬息萬變。河川會改變流向,海岸會變化輪廓;平原會抬升,火山隆起、崩塌,谷地則會因岩漿或山崩而淹沒,而湖泊或現或滅。就連那獨一無二,在百年來啟發眾多藝術家的富士山雪頂,據說在我來到日本的這段期間,都已有些微變化。短短時間內,在此同時,境內有不少山峰的外型也已徹底改變。日本唯有土地的大致輪廓、本質的大致層面、那四季的大致特性是恆常不變的。甚至這片地景的絕美也是虛幻無常,那是一種色彩擅變、雲霧消長的絕美。只有熟悉這片地景的人才會知道,在諸島歷史中,群山的雲霧吞吐如何嘲弄實際的改變,又如何預言其他將至的變化。

眾神確實仍在他們山巔的神社居所出沒,藉樹林中透出的微光,傳達柔軟的信仰敬畏之心,也許這正是因為祂們無形也無體。神社很少會像人的住所一樣被徹底遺忘,但幾乎各神社都會不定期地改建。當中最神聖、且遵從祖傳習俗的伊勢神宮,每二十年必定拆除重建,而木材會轉製成數千御守,分送信眾。

源自亞利安印度,經由中國傳入的佛教,它浩瀚的教義也非亙久不變。日本第一批佛寺的建造者,來自中國的工匠,將佛寺建得極好,即便曾圍繞四周的城市已不復存在,鎌倉的中式佛寺建築歷經數世紀仍卻依然佇立,這便是證據。佛教的精神不可能驅使人心生起追求物質的渴望。佛教教義認為宇宙是一道幻夢,而人生不過是無限旅程當中的轉瞬一站;所有人、事、物的連結注定帶著悲傷;唯有棄絕欲念,甚至是至臻涅槃的欲念,才能讓人心獲得永恆的寧靜。這些精神無不與大和民族自古以來的情感相互調和。雖然日本人並不信仰外來的深奧哲學,但隨時間流轉,佛教那無常的教義最終也已深深影響大和民族的性格。它闡述一切、撫慰人心,它教人承擔一切世事,它強化了日本人的特質,亦即耐心。佛教即使不實際創造什麼,但它無常的教義也已在日本藝術上留下痕跡。佛教教誨世人知曉天地自然是夢境、是幻象、是泡影,但也教誨你我如何把握這幻夢的短瞬印象,以至高的真理解釋。而日本人學得相當好。在春櫻滿開時,在知了來去間,在秋葉簇紅處,在雪地幽美裡,在雲海蜃影下,日本人看見古老寓言裡的永恆意義。甚至在他們的災禍中,火災、洪水、地震、疾病,他們依舊領悟到永恆的寂滅之理。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

圖片

圖片
圖片
圖片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本日最速最優惠